酒泉市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?
酒泉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、祁連山與馬鬃山(北山)之間,地理位置為北緯38°09′~42°48′,東經92°20′~100°20′之間。北部除少部分與蒙古國接壤外,大部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相鄰,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,南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北藏族自治州,東鄰張掖市。東西長約680千米,南北寬約550千米,總面積19.2萬平方千米,占甘肅省面積的42%。
酒泉市地勢南高北低,自西南向東北傾斜。南部祁連山地是一系列3000~5000米的高山群,層巒疊嶂,陡峻高拔。自東而西有祁連主峰、討賴山、大雪山、野馬山、阿爾金山、黨河南山、賽什騰山。
酒泉盆地海拔1350~1500米。盆地南部是祁連山山前傾斜平原的一部分,海拔略高,約1500~1800米,向東北漸次降低,到夾山子北側為1340米左右。
酒泉市屬大陸性干旱氣候,干燥寒冷,降水奇缺。從東到西海拔1500~1100米,年均溫3.9℃~9.3℃,無霜期127~158天。夏季干熱而較短促,冬季寒冷而較漫長,但春季升溫迅速。以溫帶干旱氣候(中部綠洲、戈壁相間區和北部荒漠戈壁區)和高寒半干旱氣候(南部阿爾金山和祁連山沿山區)為主,另有部分地方屬暖溫帶干旱氣候熱量富余區(敦煌、瓜州、金塔等地)。
酒泉市有什么歷史文化?
非遺文化
截至2021年,酒泉市有河西寶卷、酒泉夜光杯雕、敦煌曲子戲、肅北蒙古族服飾、阿克塞哈薩克族阿依特斯、肅北蒙古族祝贊詞6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河西寶卷
河西寶卷主要流傳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,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、俗講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吟唱的俗文學。變文、俗講和說經主要吸收和沿襲了敦煌佛經的結構,而涼州寶卷則在繼承的同時將之進一步民族化、地方化和民間化,使其成為中國民間講唱文學的一種形式。
酒泉夜光杯雕
甘肅省肅州區在歷史上曾稱為酒泉郡,自西漢置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,是著名的古河西四郡之一,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。
酒泉夜光杯是一種琢玉而成的名貴飲酒器皿。據《十洲記》記載,周穆王時西域向朝廷敬獻“夜光常滿杯”,杯為白玉之精。唐代詩人王翰的《涼州曲》稱: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飲琵琶馬上催。醉臥沙場君莫笑,古來征戰幾人回。”由此可見,酒泉夜光杯至少在唐代就已出現。葡萄美酒產于涼州(武威),夜光杯產于肅州(酒泉),酒因杯而質愈顯,杯因酒而名更著,相得益彰,名馳千秋。
敦煌曲子戲
曲子戲是流行于我國西北五省區的民間小戲。它源于明清時期的民間俗曲,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風格的地方小戲,如敦煌曲子戲、華亭曲子戲、新疆曲子戲、寧夏曲子戲等。曲子戲的唱腔屬聯腔體,由眾多的曲牌連綴而成,在發展過程中又吸取了秦腔、眉戶的藝術成分。其演出形式有舞臺演出和地攤坐唱兩種,其中舞臺演出俗稱“彩唱”,有文武場和服裝道具,道白用當地方言,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歡,走得漂,舞蹈輕盈活潑,形象生動,丑角則需幽默詼諧,滑稽伶俐。地攤坐唱俗稱清唱,不受演出場地的限制,不需服裝道具,只要唱者嗓子好、唱調準、曲調多、板路穩就可以入座獻唱。曲子戲劇目題材廣泛,多表現神話故事、歷史傳說及民間社會生活等。